艾莉絲是一名女僕機器人,原本被製作她出來的博士當成家人疼愛,艾莉絲也深愛著博士。直至某一日,博士因意外身亡,她被送至機器人屠宰場中解體,其後相當於人類腦部的精神迴路被組裝至一具簡陋的機器人身上,為一個工地搬運廢棄建材。在工地中認識兩名機器人成為朋友。
然而,在某天,工地中出現出現一輛『處決』機器人的車子,把多達40台機器人化成垃圾。三名機器人開始計劃她們的逃亡大計。
(轉自wiki)松山剛著,2011年(2012台版)出版,一本完的短篇作。題材是比較大眾的人工智能,但相比之下又對人工智能的描寫之後更多一份思考。
有關係人工智能這個課題相信多少有點閱讀經驗的人都不會陌生,但本作最相別不同的是,比起大眾見慣的作品,本作又跳前了一個階段。舉個例子像I.robot,基本上時代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過渡期:除了有獨立工作的能力(理性)之外,開始產生思考(感性)上的變化。但本作一開始已經超前了,對於機械人有感情這點早就有了共識。不過更為意外的是,作者能再進一步去描寫人和機械人的關係、看法。比方說,艾莉絲曾經自白機械人的表情不如人類的豐富,而實質上到了後來被換掉也是不能表現自己的感情。但是這又代表被換掉的艾莉絲沒有感情嗎?沒有了表現的手段並不代表沒有感情,這也是人類對機械人會產生違和感和抗拒的原因之一。而作品之後也進一步去描寫(或隱喻)人和機械人更深一層的矛盾。
就感性而言,咱相當喜歡本作的感情描寫。雖則只是第一身的寫法,但(終於)懂得透過間接的描寫去寫其他人的想法、感情,比起某難聽王或妹控(燒)的寫法要出色得多。而且,本作的感情也相當直接單純,讀者更易接收。要寫得複雜不是不可以,但多少會令人難以代入;反倒像本作,喜歡就是單純的喜歡,傷感就是單純的傷感,最喜歡的人死了就想自殺(這段描寫的魄力相當好),這一種簡單直接,不用技巧就能到達讀者內心的王道反而有與別不同的效果(當然也要作者本身的文筆有一定功力吧)。
更引人入性的,比起艾莉絲本人,更是雨天這個形容。雨前的晴朗、雨夕的憂鬱、微雨的淒涼、大雨的悲壯、雨後的開朗,假若有看完的朋友應該都明白,本作的確是按這個次序去寫,而且每一節的刻畫也相當深。最主要大既是對艾莉絲的第一身描寫相當動人,雖比不上真的文學小說,但是也能做到帶動讀者情緒的效果。
而理性上,雖則橋段多少有點B級,但基本起承轉合是齊全和鮮明。好了,這點其實咱是想噴好幾本咱看完想燒的小說就是了。說到底,起承轉合是作為一個故事的基本結構。有一堆讀者會這樣保王吧,「新的時代需要創意」,但咱說呢,前人所發現的不是用來平白無事用來突破。真正的創意也是建基於摸仿之上,本作四平八穩,整個脈清晰能帶到劇情,總比一堆借新意之名行自high之實的作品。
總結:本作最出色的地方是情理都得處理得很好,加上設定上有不錯的廷展性,實為不錯的讀物。但如果要咱做定義的話,將本作定為感情(治癒)向。主要原因是本作在描寫手法上有出色(雖王道)的表現,而且也相當適合想抱著輕鬆閱讀心態的讀者。
評分:故事性:B
人物設計:A-
核心表現:A
文筆(配套):B
總分:B+ (不妨一讀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