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pass Extended Edition 11


。雖說是最終回,但還是有總評。

今集是狡嚙和槙島最大交集的一回,也是常守朱從兩季的時間當中,學習得來的成果回。不過作為結局的一集(原版的兩集吧),意見也頗兩極化。一般的觀眾認為這個結局十分無聊,原因是一切都和最初狡嚙決定做的完全一樣,而且常守朱作為主角卻什麼都沒能改變得到。另一派的說法是作為最終回,整集都是相當精彩。嘛,咱當然是後者呢。最後一集也實在不好分析呢。

最終回以整個槙島的計劃作為基礎,透過著不同的劇情表現著不同的故事收結,不過用最後彌生的一句話,這個故事的完結,不過是一群跟不上時代的男人們罷了。
最多戲份的,當然是狡嚙和槙島這對好基友宿敵。他們二人在異同,在上集與雜賀教授的討論當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本質上來說,他們是同一類人。簡單總結出來,之所以說二人相同,正正是二人也因為堅信守自己的信念,不論那是錯的,是不被社會認可的。大概,最有味道的一段就是在倉庫對峙一段。狡嚙指槙島雖然犯下一般人不可能犯下的罪行,也不否定那對社會的衝擊是具有他的正當性,但是就算這樣,槙島也不是特別的人。這正好和西比拉對槙島的評價完全相反,這又是為什麼?


。面對死亡,槙島雖然是已經是跑完四階段的人。但是反過來看,正因為已經接受了死亡本身,就不能接受把死亡交給別人,尤其是對方是機械的西比拉社會的人。槙島相當聰明,倒過來卻不理解為什麼人可以為了幸福而放棄思考。這段的意味很深遠,到底咱們是為了追求幸福,還是保持著自我思想而追求幸福?比方說為了得夠上車而放棄思考,進入不屬於自己的工作圈子當中,就算能夠上車,這又算是真正的幸福嗎?還是正如槙島所蔑視,只不過是家畜的行為?

在西比拉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評價在於某人本身擁有什麼。像是槙島擁有與常人絕然不同的價值觀;常守朱有著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心理卻同時存在強韌的心理素質;反之狡嚙就算身體能力再高,都不過是一隻兵卒。西比拉就是這樣以能力來把人類分等級,某角度看,和華人社會喜歡以學歷來把人類分等是同樣的做法。但是,在狡嚙和槙島眼中,就不是這樣把人類分級。在他們眼中,人類本來就應該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就像橙不能和生菜比較一樣,以一套客觀標準把人類分級本來就是不正常。狡嚙在以前的集數已經表現出這種素質,比方說在大學與雜賀教授討論時,在能夠想像出現存社會體制下不可能出現的人類時,就已經看出狡嚙從一開始就沒把人當成統一標準去作出評價。在槙島最後的獨白當中,所謂討厭「任何人也存在代替品」一點,就是說人自身也融入去法則當中,讓人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成為了名為社會的機械當中的部件。槙島一直以來所說,想看見靈魂的光輝,就是在指想看見人不在是部件,而是獨立的個體。這樣的二人,別說是西比拉社會,就算是在現今的社會上也是難以生存,他們的孤獨就是,會把人獨立出來看的,是少之又少。
現代的社會中,十分流行「刻版印象」、「標籤效應」這類名詞。實際上,這類名詞的功用本質,就是把人類分門別類,把擁有相於特徵的人歸類為某一種固有人格當中。而西比拉系統就表意功能上,就是七把這種現象極端化的例子:極度正確地把人類分類。就正正因為這樣,所以當時的社會,普遍上沒有人際關係,人不必靠連系來理解自我,從而把自己安放入最合適的場所。一切事務都由西比拉代替完成,所以槙島才會認為這個社會誰都是孤獨的(不過實際上還是有像常守朱那類人際關係就是了)。槙島正正就是拒絕與這樣的社會接觸,才會成為今日的罪犯。


。同樣是拿著聖經本質很接近的二人,但二人的解讀方式卻完全不一樣。到底是視野的不同,還是說槙島故意無視了某一種看法?之所以不能想像由狡嚙以外的人殺害,可能就覺得有權終結自己生命的人,只有狡嚙這個和自己極度相似,而又決定性地有哪裡不相同的人。
。話說,因為在麥田當中,引用麥子的比喻這點相當巧妙。真的是誰說做動畫不用看書,像是這套作品就是要看很多書。

但這又是正確的嗎?在追加的一段夢境,槙島和狡嚙(同時也是槙島本人)的對話,狡嚙引用的聖經(這應該是耶穌的其中一個比喻,太久沒碰可能有記錯)。嘛,簡單點說吧,槙島雖然看見西比拉社會的真實,但是不與他人建立關係的他,是不可能影響社會。不落地的麥子,依然還是一粒麥子,也就是只要一天槙島不投入社會的心態,永遠不能改變社會,只能夠自顧自地高尚;愛惜生命雖然會消逝,但憎恨生命的將得永生,也就是在諷刺槙島單純在厭惡西比拉,卻從來沒有打算過改變西比拉,這樣把自己和社會拉遠距離,就算今天能夠在狡嚙手上逃脫,自己也不會得到任何改變。嘛,想法還未成熟,但是常守朱就剛好和槙島形成對立面。她清楚了西比拉的真實,也經由一課各成員開導過,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她可貴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有比槙島更明顯的憎惡感,但她還是決定投身社會,因為她要做的不只是破壞,而是改變這個社會整體。


。已經身處社會(麥田)以外的二人,一心想把社會擴大至二人身邊的常守朱永遠都沒辨法追上他們。這同時也比喻著,作為社會大眾,是沒辨法去掌控脫離社會的少數人。要是一天不把麥田擴張出去的話。

那最終回的常守朱又如何?最後和狡嚙一起追捕槙島的對話當中就是很好的提示。常守朱的角色在整套作品而言就是那種理想上正確的角色,尤其是最後一段對話當中,常守朱提到應該是「人去守護法律」而不是「法律去守護人」。嘛,現代人,特別是資本主義味道濃的地方,對於法律的觀念就是「法律」是某一種「工具」,因而會出現「法律傾斜向資本家」的感覺。嘛,有關這點不過是傳媒宣染的問題,但如果有多留意民事官司(尤其是美國那種什麼都可以拿來訴訟的),法律的確像是某一種「工具」。但是,法律的本質並非如此,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法律,只要觀察過某一種法律的改變過程,像是當中引來的誤會、錯誤,從而作出改變,就能夠感受到,所謂的法律其實是陪同著人類文明而進步,法律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著的規條。如果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法律的話,就不會輕而去破壞法律本身。
嘛,這邊可以扯一下香港近這半年多來,眾多「集體犯罪行為」當中,一些人提出「民主大於法律」的觀點(這點不會討論到底他們是不是真的民主又或是他們事後自首又算什麼這類前設性和後補性問題)。當法律和現存普遍的觀價觀出現差異,那是不是就應該視法律如無物?這邊先「假設」法律是由歷史和文明演變而生的正常社會,這樣之下,那「現在的人民」和法律之間,應該如何取捨?在作品之中,就像是狡嚙不認同西比拉偏私的行為一樣,不過狡嚙那種的不是直接挑戰法律,而是離開社會這個圈子,這是小眾人面對價值觀與法律產生差異的做法。但是大眾又如何?像西比拉形容常守朱也這樣說,她明白大眾不能沒有了法律(西比拉)而生存。常守朱得出的答案是,由自己開始,一步一步的改變整個社會的思維,讓社會離開原有的法律,建立出(或是修改出)自己新的一套法律。
嘛,當然,這種想法是相當理想論。雖然狡嚙聽完之後,也覺得要是真的做到,西比拉就應該不再存在。但這種說法的另一個解讀方式,是這個時候可能永遠都不會來。常守朱的說法是對未來相當積極的人才會說出口,在西比拉之下,大眾社會是得到了幸福,雖然這幸福是建立在不正確的法律之上,那到底誰會想改變?只靠常守朱一人,對於大眾社會而言是無力的。在香港來看,雨傘運動同樣是無力的,就算激起了79天的浪花,但要改變香港整體的價值觀,這只是理想論。受惠於現狀的資本家、不想改變現狀的一般人,正正就是雨傘運動的反對勢力。為什麼79天以來都不可能改變,psycho-pass的最終回就可以看見,真正能夠改變社會的事件,通常是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發生、落幕。對於社會改變完全沒有實感的一般人來說,又怎可能意識得到改變的重要性。讓一般人改變,是相當困難的事,在國際事件當中應該能夠明白(也不是說沒有)。而故事的最後,西比拉社會完全沒有改變,也是這個原因。


。槙島在這裡放棄殺死常守朱,嘛,一來是因為快被狡嚙追上,二來是他發現,當日不敢拿起真槍殺人的常守朱,今天為了追捕自己而拿起了真槍。在槙島的眼中,常守朱可能已經成為「散發著反抗者靈魂光輝的人」。

說了那麼多外在因素,其實要怎樣去行動,最終還是靠個人的想法去決定,這樣的體驗者就是狡嚙。狡嚙雖然初衷是不能放過位於法網外的罪犯,但是到了最終回事,這個行動的本質已經不單單只是為了追捕犯人,而是一種向自己信念的信守。明知道有更安全、正確的方法,但最後還是決定以自己的信念去行動。這其實和很多有關人心的學術研究相似,會提出很多可行的方案,但是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於個人手上。狡嚙的行為或者有錯,但那只是對於社會的錯,而不是對於個人的錯。最後的最後,狡嚙拿起的不是「常守朱的法律精神」,而是執起「自己的信念」這點,或者會讓人嘆息,但這才算是狡嚙槙也這個角色的存在。



。最後C part中,狡嚙正在看的一本書-失われた時を求めて的第一篇スワン家の方へ。嘛,開首一段就正正是像第八集槙島正在吃的這種法式點心浸在紅茶當中。這套作品就是這樣運用了很多西方書的內容和梗,要是大體上都看過來一些書,看這套作品真的會更享受。

最終回以後還是會有一個總評,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套作品。而狹意一集一集的評價、分析就到此為止。實在多謝有閱讀Psycho-pass Extended Edition分析的讀者,下一套狹意分析的作品-Death Parade再見吧。


。話說二期完全無視了最後這段有可能是雜賀教授和西比拉間對話的可能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