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番點評]TIGER×DRAGON!(とらドラ!)


2008年的舊番作品,也可以說是JC輕小改編小說當中的代表作之一。監督的長井龍雪、系統構成的岡田磨里,也多小因為本作而大幅提高了在戀愛系作品的評價。本作作為早年的「校園戀愛喜劇」,卻能夠脫穎而出,全因是本作精彩的感情描寫。當然,以高水準眼光去評價本作的話,本作未免還是存在劇本、角色上的問題。
另外一提的是,原作小說的作家-竹宮悠由子,有另外兩套輕小說作品:我倆的田村同學、青春紀行。兩套沒記錯也已經被動畫化過,尤其是青春紀行是以本作的製作群為核心人物構成。不過,個人評價上這兩套作品的水平都大不如本作。本作的成功都是巧合而來也說不定。

簡約帶一下故事:本作故事是以男主角,高須龍兒升上高中二年開始一年的青春故事。由本來長相的問題開始,到遇上女主角逢坂大河、煩惱撮合大河與好友北村、自己對第二女主角櫛枝的情感問題等等。一句話說,就是多姿多彩、有甜有酸的高中生活。正如本作ED2的主題-本作是未成熟的橘子為象徵。
本作的劇情、設定,正正就是大眾所說的王道系。平凡卻有獨特之處的主角、青春的校園生活、顯眼的起承轉合、大家都心滿意足的HAPPY END。大概是除了後面的轉捩點,也就是最後三集之外,前面的故事只要青春過,劇情大體都能有預感地猜出來。這樣好猜的王道故事不就很悶嗎?本作在劇情上告訴觀眾是,王道也可以很好看。
本作的故事的確是相當王道,比方說前段大河笨拙的親近方式、龍兒把自己想法強加大河身上之類。尤其是龍兒在處理大河與他父親的事時,相信是父親一出場大概就能把後面的故事全猜出來。然而,這只是故事的骨架,怎樣裝飾、放大枝節是另一番的功夫。以同一段故事作例子,這段故事在另一個層面上看,是龍兒怎樣再次去認識自己對大河的心境。龍兒在故事前段對大河的態度就一如亞美所說,是親子關係,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所做的都能夠為大河帶來幸福,實際上全都是自己的希望而已。要是真的想大河幸福,就應該正面地面向大河才行。這也為故事最後段,龍兒為什麼能那樣決斷地處理自己與母親的事作伏筆。像是這樣地,故事雖以王道故事為主幹,但是在描繪細節時並一點也不王道。很多青春時大家真實會煩惱的問題,不只是快樂的一面,痛苦傷心的一面也相當頻繁地在故事中作出重點的描寫,令到整個故事-一段青春更為完整。嘛,比方說是好幾年前的「那些年」也是類似的方式(只是那邊描寫差到不行就是了)。
個人最欣賞的,是劇本對於整個故事(最後三集除外)的結構穩固。故事首段以「喜劇」的方式表現角色的特質,在每段故事最後以一小段認真的對話來表現角色的內心。這樣是很舊套,但還是很實用。當然,不用每位作家都要像虛淵那類能夠把內心、表面特質都融入劇情當中,像是本作一樣,把兩者分開表現也是一種不錯的手法。在游泳那段故事當中,就是典型的例子。前、中段以大河對於不會游泳、身材等喜劇元素把觀眾帶入故事當中,尾段以龍兒的意外,強逼大河表態來總結這段喜劇為大河帶來了怎樣的轉變。結構是很簡單,但隨著事件的推移,角色之間的關係、性格是有確實的變化。說實話,比起現在流行的四格漫畫,事件和角色的轉變兩者完全脫勾的現象要好了。這樣看起來,故事才會有時間的流動,觀眾才能隨著故事而投入當中。完全沒時間性的變化,比方說像是某魔法高校的故事一樣,是很難投入當中的。
但本作的劇本是不是沒有缺點?也並非沒有。本作的故事可以分為三段:北村與狩野事件、聖誕節事件,兩件事的結局為界線。
第一段故事就正如上文所說,問題並不多,頂多是看完全套之後,會認為前段的故事太長,把使到結尾的部分不得不以三集了結,造成收尾收得太過急。的確,在時間上看,最後三集一口氣用來總結「龍兒重新認識自己對大河的感覺」、「龍兒與大河怎樣決定自己的將來」兩個主題來看,是太短了。以前面的節奏來看,這三集本來是可以延長至六集來描寫,前面的集數多少是可以再濃縮,像是游泳池、文化祭。
而第二段的故事是整個故事的轉折點。但同時也可以看出,本作劇本最致命的問題-劇情遷就角色的先兆。當然,就以這段事本身問題並不大,也可以說是整套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像是櫛枝、大河、龍兒三人間如何選擇各自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反而造成各自傷害的聖誕節事件。第二段的故事劇情急速之餘也不見隨便,反之由這段故事開始,動畫開始更多利用了角色對白、表情以外的地方來演出角色真實的心境。就演出技巧和劇情水平來說,都是三段以來最好的。
然而,問題最大的就是第三段故事,也就是大河的描寫愈來愈薄弱的一段。在故事第三段當中,故事的描寫重心由龍兒與大河,慢慢轉移至櫛枝、亞美,以及少量的龍兒,大河相對上變得脫離了故事的主線。這是在劇情發展、角色個性上,相當合理的發展。問題是,劇本像是為了遷就大河這角色,把一切的機會都很理所當然地集中在大河身上。大河在雪山發生意外,龍兒去找大河本身不成問題,問題卻在於事件會很自然地發展到大河自爆自己喜歡龍兒一事。在情人節中,櫛枝設計讓大河表白心聲,本身沒問題,但是後來櫛枝像是催眠龍兒「你很喜歡大河」,卻又成功這點,實在難以叫人信服。嘛,詳細的情感分析在後面評論角色時再說。但是第三段的故事,就像是前面所說的,「大河什麼都沒做,卻得到最多的好處」,讓一路以來,特別是亞美和櫛枝二人實實在在的感情煩惱,像是白痴一樣。好像,你不是女主角,就只有炮灰一途可選一樣。不好意思,個人看的三角戀小說也好,就算明知是炮灰也不會是被劇本惡意地玩弄。嘛,也可以說是龍兒在故事的後段失去領導故事能力有關吧。


角色的話,這次就詳細點故事主線的五人也分析吧。本作始終是以角色為中心的故事。
主角高須龍兒,典型戀愛小說男主角範例之一,長相是缺點但內裡值得被女性依靠。龍兒在作品當中,其實比起一個「戀愛劇男主角」,更不如說是「女主角的家長」。咱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其實龍兒在整套作品中都甚少表現出「戀愛」的情感。前大半段,對櫛枝的暗戀,只是依存在那妄想產物,以及對櫛枝行為的態度。硬要說有,就是在夏季旅行和櫛枝獨處一段而已。在日常的行動當中,龍兒的視線大多數時間都是面向著大河,而對大河的態度表現,更像是家長。比方說大河在意胸圍,龍兒想辦法解決;大河被父親拋棄,龍兒以「朋友」的身份走到身邊(會這樣說,是因為龍兒是出自「責任感」而非「感性」行動)。這種角色,其實很難在戀愛故事中領隊。同類型的男主角-輕小說光在地球時的赤城也是同一個狀態。這類男主角必須要由很多配角帶著,才能走進故事的核心,控制著故事的流向。但是,在故事當中龍兒身邊並沒有配角帶領(最後櫛枝的咱只會說是催眠),結果,龍兒這個角色在故事當中很多時候就只是擔任著觀察者。
問題就來了,觀察者是沒法成為戀愛故事的主角。原因是,觀察者是不會在故事當中表現自己的情感。在故事當中,咱們是很少看見龍兒表現自己有什麼感覺(除了對打掃的執念)。變相,其他三位女角對龍兒的情感就像鬼打牆,聽不見回音。實在點說,到底女角們喜歡龍兒什麼地方,在故事中表現得相當空虛。或者大河會好一點,能夠以「照顧生活」這點來「推測」。但櫛枝為何到後段會喜歡龍兒,就很難理解,最多是有一兩個片段的故事能帶引起來。而亞美的更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行動、互動來支撐。為什麼這套作品描寫青春是可以,但戀愛就不行的原因,也就是龍兒本身太欠缺角色表現。

女主角逢坂大河,嘛,咱只會說是被作者寵幸的角色。本身就這個角色來說,在故事當中是相當分裂的,令到角色本身其實有不連貫的地方,同樣是以聖誕節事件為界線。會這樣說,最主要是前、後兩段的角色性格、行動基準有頗大差異,而變化亦來得過急。而原因,咱只能猜想出是作者為了讓結局能走向「とらドラ」這個標題,而硬生生把大河改變為「公主」這個角色位置。
在前段故事當中,大河這個角色的特性是相當有行動力、個性也強烈,就算不在主視點之內,也能夠猜想出角色的潛台詞。前段正正因為大河的角色,才能夠讓故事產生情感起伏。然而前段因為大河的情感並不是面向龍兒,再加上上面說龍兒的問題,令到故事始終停留在旁觀者視點。不過就角色設計來說,大河這種典型角色是相當優秀,既能為故事產生波浪,也可以為故事提供情感的表現(雖則還是影響不了龍兒)。就算故事到後段,還是以這種角色個性為基礎去寫故事,咱認為會是更優秀的作品。可惜的是,故事經過了聖誕節後,大河整個角色的描寫方法、個性都改變了。
經過聖誕節事件後,大河的行動力是「突然消失」,故事當中的大河幾近全變了間接描寫。嘛,可能可以解釋成大河不再在主視的龍兒面前行動,但是大河在故事中失去影響力,也是事實。在後段故事,大河的行動力,就只變成「大河在為龍兒努力」的加分行動而已。實際上,對於故事-龍兒身邊的人際關係是一點影響都沒有。但是,既沒直接對龍兒展開行動,其他角色、作者降下的事件,都會很自然地對大河有利。比方說櫛枝像是上身一樣充滿使命感的撮合大河和龍兒、就算大河本身無意,大河的行動、心聲還是會暴露給龍兒知道,動搖龍兒的選擇。咱狠一點說,最後龍兒會認為自己喜歡大河,除了鬼上身之外,咱很難解釋。上一秒還是有自覺喜歡櫛枝的人,下一秒就去抱大河,中間是欠缺了心意轉變的描述。可以說,大河這個角色在後段,是被淡化了角色色彩,卻得到比濃烈角色時更多的描寫。

之後要說的是第二女主角的櫛枝實乃梨。嘛,在整套作品當中,比起主角,反而櫛枝的角色是描寫得最出色。
櫛枝這個角色在作品前半當中,既是因為龍兒視野中最常出現,也是描寫兩極性最強的角色。在聖誕節事件前,櫛枝這角色的結構是:經過思考後的魯莽。在夏季事件中,櫛枝表明自己是,雖然對未體驗過的事件相當有興趣(在事件當中強調為戀愛),但根本無法肯定能留到最後(這邊應該是意指青春之後),所以從一開始就不抱有期望。所以,櫛枝這個角色整體描寫上才會那麼和戀愛無緣。一個這樣極端樂天的角色,在最開始是站在龍兒的目標位置上(雖然故事到最後還是沒解開這個問題),在故事中盤開始受到挫折來強調這個角色的樂天不只是面對快樂,就算是面對負面的事件,還是會一樣。這樣,故事從兩方面描寫出櫛枝這個樂天特徵,讓角色走向立體化,從單單在故事中笑哈哈的平面角色,變成能夠接觸故事核心的重要角色。這也是故事中盤之後,為什麼櫛枝的出場愈來愈多的原因。
櫛枝這個角色,的確在青春、戀愛兩方面都能夠參與,但反過來,故事也因而失去平衡。嘛,其實並不是櫛枝這個角色的錯,主因還是上面寫的兩位主角,對於故事的領導能力太弱,令到故事到了中後,就要靠櫛枝來帶領。說了很多次,但還是要再重複,櫛枝最明顯讓故事失衡的,就是在情人節「催眠」龍兒一事。很簡約地只看櫛枝和龍兒對話那段,櫛枝在對話當中情感、用詞上都相當強勢,就像是在對話劇中的角色一樣(比方說物語系列);但反過來看龍兒,就像是被訓斥的小孩子,把櫛枝的說話內容照單全收。這個對話場景,就正好是故事中後開始,櫛枝和故事中其他角色之間失衝的寫照。結果是,反而因為櫛枝這個角色的描寫充足,角色強烈,令到對故事影響太大,整個故事就照著櫛枝想像的去走(從結局來看的確如此)。
但這裡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那櫛枝本人的結局呢?上面也說到,故事是照著櫛枝想像的去走,但是櫛枝想像的故事當中,並不包括自己在內。櫛枝想像的,是因為自己害了大河(雖然幾近是妄想程度),所以硬要把龍兒推給大河,不管當中根本沒解開過龍兒只是把大河當成女兒的情感問題。那櫛枝自己又如何?在故事整體當中,只是給出很朦朧的提示-櫛枝向亞美訴苦。櫛枝本身的確是喜歡龍兒,但是整個故事當中就完全無視櫛枝本人的情感發展,令到櫛枝這個角色在故事當中,由台前演員,走向後台。後台角色是不用給觀眾看的,像是班上經常出場的四人,這些角色只要發揮點綴故事、強化背景就可以了。但櫛枝並不是後台角色,這樣硬生生的櫛枝套進這一些工作當中,對於角色故事來說是不完整。最後,櫛枝這個角色得到的評價是,有一個很完整的角色,卻沒有一個完整的角色故事。個人來說是相當可惜。

亞美和北村就一起說吧,兩者的角色功用和地位都差不多。
這兩個角色最主要,是對故事內的主要角色作引導功用。就算是各自的故事線當中,從宏觀來看還是為了鋪陳其他角色而出現的故事。像是北村和狩野的故事,二人的故事本身簡化相當多,只是留下結局。如果要說這樣的故事是為了描寫角色本身,是很難說得通。反過來,這個故事本身,其實是為了影射出故事主要角色的心態而存在。為了北村而放棄戀愛的狩野,這是影射櫛枝;為了狩野而不惜一切的北村,是影射大河。從二人的戀愛觀當中,(作者主觀地)分出高低,哪一方才是正確。也可以說是為了暗示日後故事的發展。
在其他角色的故事線中,這兩個角色幾乎沒有直接參與過。尤其明顯的是亞美,這角色特別多的,是在事件之外和其他角色對話交流。像是「說明」龍兒當下身處的環境、強迫櫛枝表露心聲。說實話,這種角色雖未至於差,但大多數都只能停留於二流。本身,這種比起描述角色自身,更著重在協助故事發展的角色,不應該放在主要角色群當中。一,這樣做會分散了其他角色的表現時間。對比前後段,北村在故事當中的立場。前段,北村和櫛枝差不多一樣,是一個「目標」的存在,也就是不以主角色身份來協助故事發展,所以前段故事能夠留大部份的時間給龍兒和大河表現,所以在前後故事當中二人的角色描寫是充足。反過來看後段,北村和亞美在故事中戲份加重,反而在應該把角色重心進一步強化在主要角色時分薄了戲份,使到產生主要角色的表現不足,正如上面所說,二人到了故事後段的表現急速變差的成因之一。二,故事表現太過依賴間表描寫。如果是劇情番,還可以按表現手法來決定這種做法的好壞,但是在主觀感受強烈的戀愛番當中,這種表現手法反而削弱了角色本身的情感。在故事當中並非沒有交代龍兒和大河的情感,但是都不是靠二人直接的情感,而是要靠亞美去說、北村去反問(,以及櫛枝去催眠)來表現。欠缺了主要角色的第一身感受,是對這種戀愛,又或是情感番最大的打擊。

最後總結一下吧,演出、聲優就不提,本作的演出並非特別,也非優秀,聲優表現也只是平平(不好意思,本人沒釘宮病),加上咱也並非對聲優特別熱衷就不特別說了(回覆的話還是樂意討論)。本作要是以一般觀眾的立場去看,本作是相當成功的戀愛/青春劇。既有個性強烈的配角來完整化整個故事背景,本身在描繪角色情感時也相當深刻。但是當再進一步深入來看,會發現整個故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故事到了後段還真的是強行撮合大河龍兒。並非二人不配,只是不能接受硬來的手法,說理也好、以自身感受也好,總比劇情誘導、催眠來得好。嘛,要是不想太深入研究,單純想看好作品,本作咱是相當推介的。

評分:75/1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